《观潮》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潮》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潮》说课稿1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 ……此处隐藏27030个字……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同学们的思维,培养了同学们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同学们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同学们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同学们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同学们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同学们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同学们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同学们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14《观潮》是宋代词人周密写的一篇文言短文。作者以“潮”为线索,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潮中水军演习的壮观场面、吴儿弄潮的高超技术和吴人观潮的盛况,将写景和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景画和风俗画,把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互相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
针对课文的实际特点——画面美和课文的类型——文言自读课,依据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提出了四大学习目标:
一、能力训练:
训练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知识学习:
认识了解钱江潮,掌握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
三、审美教育:
学习欣赏体会大自然的美;
四、思想教育:
学习“弄潮儿精神”——迎对风险敢于拼搏。
其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并恰当地表达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我设计制作了融声音、影像、图片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真实可感的形象说话,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欣赏美。另外,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的鉴赏分析美的能力,也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课堂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我采用我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展开教学,以目标导航定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力求学有所得。
我的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总之,课堂教学要“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是我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我对《观潮》课堂教学的一孔之见,请多多指导!
《观潮》说课稿15[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神奇的大自然”,要求学生在一边读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方法。《观潮》的写作思路清晰,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富有层次的写作顺序,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进行细致地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和有条理的描述一处景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说教法与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生活经验有限,对稳重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地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开始我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观潮情境,把学生带到真是的情境中去,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将阅读时间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感悟,通过朗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评议,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在师生和生生的互相探讨中实现教学目标。
[说教学流程] 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 多媒体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潮水涨潮的声音: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身处江边,感受潮水来时的景象,说一说你的体会。
2. 多媒体介绍钱塘江、钱塘江大潮:钱塘江的大潮更是一绝,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一下?
3.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跟着作者到钱塘江边感受江潮的壮观(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生互读,教师指导,注意多音字“闷(men)雷、薄(bo)雾、风号(hao)浪吼(hou)、涨(zhang)
潮、颤(chan)动”
2. 整体感知
(1) 说一说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 钱江大潮——天下奇观:这个“观”和“观潮”的“观”有什么区别?天下奇观 观:景物,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观潮 观:
观看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为什么说钱塘江是天下奇观:读2-5自然段,试着分段,说说你是怎么分的?2-潮来前,3-4潮来时,5潮头过后
2. 读第二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来说说江面此时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还有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板书 江面:平静;人们:等
着盼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声音轻,语速慢)
3. 读第三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远处:江面 风平浪静 人们 人名声鼎沸 近处: 一条白线 沸腾起来)
5.读第四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江面 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 )人们(同学自己想象,并说明理由)
6.小结,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作者配合着人们的反映,由远及近得描写江面的变化。
7.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江面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仔细品读,你有什么感受?心情又如何?
请带着恰当的心情再读一次课文
五、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象?请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资料,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你所感受到的视觉盛宴吧!下节课交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