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2】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师:【出示课件4】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⑵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5】
埋头、军阀、避免、皮靴、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啃窝头、绞刑、捡起。
(3)理解词语。【出示课件6】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三、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出示课件7】1.标注自然段。(共33个自然段)
2、二、思考: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事情。
3.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被害日”指什么?
【出示课件8】(板书: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4. 【出示课件9】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第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第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第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课后收集一下。
2、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深入学习。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哪些内容呢?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二、体会忠贞,学习品质。
1、分析被捕前和被捕时的句子,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把你的体会标注在旁边。【出示课件10-16】(板书:被捕前:局势严重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2.【出示课件17】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个句子、词语能看出来?请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你的体会。
3.自主读书并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4.汇报交流,随机品读。
【出示课件18】“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出示练习:“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句话抓住了人物_________的外貌_________描写,说明了_________。
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出示课件19】“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 ……此处隐藏25347个字……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生平。
设计意图:对于李大钊这个人,对于他所处的时代,对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们都可能不太了解。此环节设计可起到跨越时空,体会那令人难忘的岁月的教学效果。
四、独立阅读,整体感知
1.导学: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在你读的过程中,围绕着李大钊这个人,他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感悟人物的品质。
2.自主阅读,圈点批画。
3.小组交流。(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读书批注比较充分,观点鲜明,则考虑直接进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深入了解李大钊后,就情不自禁地读起课文来,为烈士坚定的信念所震撼!由此看出:语文,正是依靠着文字向阅读者传递着信息与情感,只有“读进去”,才能“悟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1.听写词语。
2.复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3.导入: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进那段历史。
设计意图:简单的复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精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一)学习“被捕前”这部分。
1.指名读课文第2~7自然段,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课文的第2~7自然段,通过“局势越来越严峻”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少说空话,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预设:
生1:由“坚决”可以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生2: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可以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生3: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可以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他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二)学习“被捕时”这部分。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走进人物内心。
导学:“几声尖锐的枪声”,父亲听见了,可他依旧“不慌不忙”,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严峻态度”,走进人物内心。
导思:你从“严峻”想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被捕后”这部分。
1.指导学生读议第20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为切入点,联系上下文学习。
(1)根据第23自然段中的第1、2句话,导学: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这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3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2)学生朗读质疑:“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阅读第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在李大钊的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李大钊对孩子的爱。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1)联系上下文,同桌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
(2)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3)总结全文: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但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烈士的伟大精神。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时学生渐渐为人物的品质所折服,他们的神情肃穆了,朗读的语气也饱含了对烈士的尊重。
三、升华情感,体会表达方式
1.课件出示李大钊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音乐。
2.再读文章的首尾两个部分,体会其在内容上的联系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3.朗读课文首尾两个部分,体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帮助高年级学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这个问题使孩子进一步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深刻影响,感受文章表达出来的深切怀念与悲痛之情。
四、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1.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1)过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3)动笔写一写。
2.展示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和框架的资料交流,并感受文章的表达效果,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巧妙地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师生与文本及作者进行反复、深层次的“对话”。本节课的教学在“对话”的过程中,体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
2.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为了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
3.不足之处: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且富有情感的。但这一点做得还不到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