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中访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中访友说课稿1【说教材】
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知识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比如第五自然段拓展“友情”。
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把自己想象成自然界的朋友,培养写作能力。
【说学法】
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同学们问老师好,你们希望老师什么好?老师回答同学们好,大家猜猜老师希望大家什么好?看来大家从方方面面祝愿对方好,已经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在意的“友”导入,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李汉荣去拜访几位山里的朋友。(板书:山中访友)
3、解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1.指明逐段朗读课文。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评价。
过渡:书要想读好,必须多练,多练了才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多了、思考了、想象了,才能读出感情,下面听老师读,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3.师范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谁来说说。
师:我来总结一下,作者到山中里面见到一些景物,看到了一路的美景(板书:景)。这样说来,他的这次出行其实是“林中观景”,文章就可以叫林中看景,可为什么要说成“山中访友”呢?(板书:友)谁来说说
(预设:题目更吸引读者,这就是起名的艺术;这些景物伴随作者三四十年,已经是老朋友来了)
2.作者到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作者拜访的这些朋友,并把他们划出来。
2.交流:同学们,说说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古桥树林……也就是山中的一切景物)
3.老没有特别感兴趣的段落,自己去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渡:那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拜访的第一个朋友。
四、研读课文
研读“古桥”
出示: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指名读(评价)
生1:……(这就叫文中有桥,口中有桥,桥在你的口中变得鲜活)
生2:……(这回老师把要求提高了,读到口中还不够,这回要读到你的眼前来,读到大家的眼前来。让老师眼中看到了这座桥)
生3:……
2.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称之为“老朋友”,说明交往的时间很长,感情很深厚——一个“老”字(德高望重)道出了我和(对)古桥的深厚情谊。
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吗?(重——敬重、尊敬,品德高尚、名望很高,令人尊敬)那哪儿让你体会到了老桥的德高望重?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3.指名读最后两句,集体读。
引读:老桥默默地奉献着,这弓腰俯身成了他永远的姿势。
十年过去了——读“你把多少人马……依然如旧”(个别读)(时间在悠悠流逝,我们的语速也可以缓缓的)
一百年过去了,老桥越来越苍老了!——读“你把多少人马……依然如旧”(个别读)
团团水沫,浪来则聚,浪退即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同学们,把那座老桥在你脑中浮现出来,咱们再来看看。风吹雨打,山洪肆虐,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酷暑严冬,人来人往,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4.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作者,在你们的心中,那座依然如旧的古桥还是几块乔石,些许方砖砌成的桥吗?(预设:此时已经不是一座桥,有些 ……此处隐藏30473个字……神奇的想象。同桌两人互相配合,先互读揣摩,合作对话,再用键盘把对话输入自制的幻灯片,再从老师所给的众图片或配乐中选择最喜欢的图片,配上最喜欢的曲子,完了,到讲台演示对读自己的“创作”。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图片与配音资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五)导行延情,升华美
即以抒情的语言深化主题,提醒学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要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六)作业布置
1、选择文中优美的段落,完成一张精美的幻灯(要求配画、配曲、配朗读)
2、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一起去触摸大自然。
(以此作业布置,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山中访友说课稿15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6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PPT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评析: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2、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评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1、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评析: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
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评析: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六)拓展:
1、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2、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
评析: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小结全文:
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