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度量》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度量》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不单纯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前几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已经注意通过一些操作和作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操作和作图都比较简单,在本册适当提高一些要求,通过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在备课时,我曾经想过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知识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发现课堂容量非常大,学生学得不扎实。在本次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在一节课内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再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懂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
2、能力目标:进行观察对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三、教法与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感受新知。教学角的概念.通过师生的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本节课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口答,判断选择,实际操作等),围绕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点,达到巩固和运用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角的度量》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角的度量》,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确认为:精确度量角的度数。
二、发挥主导说教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我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主线为:找角------画角------量角------用角。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的度量方法。
三、确定主体说学法
在新授前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让学生既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合理安排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三个滑梯:
让学生感受:第一个:不好玩,第二个:很好玩,第三个;不敢玩。
并着重让孩子比较这3个滑梯不同之处?孩子的回答也许千奇百怪,但最主要的是让他们用数学的眼睛发现:角度不同。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角的度量。
【此环节运用有趣又能引发学习需求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创造性地对教材加工,使学生怀着一份愉悦而又好奇的心理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学的殿堂。】
(二)、自主探究另类学习
1、仔仔细细去找角
首先我会让孩子擦亮自己的慧眼,搜索身边的角。并思考那种物体上角最多,有多少?
当找到第一个身边的角时:强调角的静态定义: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并介绍角的另一动态定义:角也可以看做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所组成的图形。有始边和终边。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角。
【此定义为后面学习0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引导孩子去发现量角器上有没有角,角在哪儿?聪明的孩子很快会发现量角器的角。而且最先发 ……此处隐藏28422个字……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角的度量》说课稿15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第二课时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7—39页的内容,本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角的度量是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概念,这不单纯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2、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二、发挥主导、说教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我力图在结构上有所突破,改变了惯有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各个环节也利用了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加强“合作”,从中也渗加了“开展游戏”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较角大小的概念。
三、确定主体、说学法
因此,我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参与状态、合作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既让学生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后进行全班交流,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合理安排、说程序
(因本节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角的概念已有大致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生互动、加深巩固(教师携带面具扮演森林之王“虎大哥”。)
虎大哥:“请同学们看大黑板,这是一个点,从一点引出两条什么线?就组成了一个……?”“这一点是角的什么?两条射线是……?”
2、以境吸人、初步感知
导言:“同学们,你们看,和平鸽和丑小鸭他们在做什么呢?”(出示和平鸽和丑小鸭争论角大小的直观画面。)
师:它们在争论什么呢?它们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学习数学棒极了,所以恳请我们班的同学去帮它们解决这个难题。在学生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找到能解决问题的工具—量角器,此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机推进新的学习内容——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立“1°”的概念。
在巩固和建立概念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导问法:“我们测量线段的长短用什么单位?”“那测量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单位?”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反问学生测量角的单位是什么?我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让学生自主看书。在学生略知时,我这样问学生:“通过看书,你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小组互相交流。”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1度记作1°,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把书上的概念: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那么1°它是怎么样的呢?
(三)思品情节、明确任务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我引出一个全新的东西—量角器,它与以前学生常用的直尺这种度量工具从形状,组成到内涵都复杂的多,但又是必须掌握且要灵活运用的工具。因此,本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及全班合作的形式。我让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我再提问:“看谁的眼睛最明亮,说说你看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外圈刻度、内圈刻度、中心点、零刻度线。在学生初步认识量角器后,我顺水推舟地说:“把一个半圆分成是180等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2份所对的角是……?3份?4份呢?……”随着我便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和平鸽和丑小鸭所遇到的困难。(注:是课本37页测量∠1,∠2的度数。)在学生解决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归纳量角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外圈的刻数”,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内圈的刻数”。
此时,我引导学生掌握量角步骤:
1、把量角器搁在角上后,第一步怎么办?
2、第二步做什么?
3、接着第三步呢?
4、怎么判断是看外圈刻数还是内圈刻数?探索性的过程让学生去自主理解,同时我也编了一个量角口诀: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内外要分辨。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比较角大小”的概念。从直观到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直至大胆放手,目的就是让师生共同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让学生对比较角大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四)、自学督查、开展游戏
1、学生自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我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中的“角”,让他们去量一量国旗的角,书本的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三角板的角各是多少?之后,我又让学生感受游戏教学的愉悦性,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下获取知识。我让学生带上动物头饰,每一位小动物左手拿量角器,右手拿一支小木棍,说到量角器哪个部位,就用笔尖指到哪个部位,看谁指得又准又快?
(五)、质疑反思、交流情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你是如何评价这节课呢?
五、直面体现、说板书
角的度量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内外要分辨。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