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时间:2025-03-21 09:45:16
《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家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家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 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渔家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学习新课

(一)读

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放音乐)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 ……此处隐藏21608个字……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雁去无留意

风景异[边声四起、]荒凉、萧条、凄清

孤城紧闭

渔家傲、[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情、忧国思乡、壮志未酬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掌握边塞诗的内容特征。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抓意象,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屏幕显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描写边塞的风光或者是战争的,这样的诗叫做边塞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词的名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边塞看看那里特有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学生查阅资料解决。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

三、整体感知: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3.思考:初读此词,你感悟到了什么情感?

4.翻译文意(学生将不会的提出来)

译文:边塞的秋天风景独具,大雁匆匆向衡阳飞去。军号一响,马嘶车号随风起。群山深处,烟雾茫茫,残阳如血,城门紧闭。

端起酒杯思念家乡,功业未建无心回去。羌笛声声寒霜满地,夜深人未睡,

将军、征夫们头发变白,流下了眼泪。

四、赏析上阕

请学生读上阕(再读),其他学生思考

(1)上阕写了何时何地的景色?可以用词中哪个字来概括这景色的特点?

(2)与江南相比,边地风光“异”在哪里呢?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3)分析意境特点:苍凉-悲壮(看图片)

(4)这样的意境和下阕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此词即作于出任延州时。]

赏析下阕(品情感)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明确:泪这一“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分析: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请学生读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笛悠悠霜满地”和上阕的意境照应,奠定“凄凉”的情感基调。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所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后句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止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

过渡:文中,作者和将士们为了祖国的边疆不受侵扰,远离家乡和亲人,舍小家,顾国家,连“衡阳燕去无留意”,可将士们仍“燕然未勒归无计”直到“将军白发征夫泪”,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家人的幸福,祖国的安定,所以,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应感谢前辈们,尊敬为我们创造幸福的人们,把学习搞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报答祖国的培养。

五、拓展

在和平时期的战士们又是如何来实现自己报国理想的?

六、课堂检测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七、作业

1.根据今天学习的情和景的关系,请同学们仿写一首诗:

开头句:——秋来风景——,

范文:家乡秋来风景丽,

稻熟果香喜气溢。

四面歌声连连起,

院子里,

高粱麦穗挨墙砌。

2.请以“深秋戍边图”为题,用自己的语言将《渔家傲》改写成一篇短文。

八、板书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上阕写景千嶂孤城

(异)长烟落日

渔家傲范仲淹↓借景抒情

家万里-归无计

下阕抒情

(泪)羌管悠-霜满地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九、教学反思

本课堂重在理解词的意境,感受词人的爱国凄凉沧桑之情。然而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有些不尽人意,对词人的内心凄凉之感没有深入理解。课反还需做补充引导。

《《渔家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