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
学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uì) 间(jiàn)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⑴ 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⑵ 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⑶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⑷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⑸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⑹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思考:
⑴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⑶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⑷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⑴ 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⑵ 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
2、自读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⑴ 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⑵ 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此处隐藏34553个字……位怎样的国君?
⑵简析曹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⑶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凭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结合中外古今战争史以少胜多的事例,谈谈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课后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教学目的】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才智。
【教学设想】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中有很可值得学习的东西。
这段文章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记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记下了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著名论述以及曹刿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史实,描写了曹刿的军事才智和作战指挥才能。其记事有详有略,内容重点突出;先言战斗进程概况,后明战斗进程何以如此,文章主旨显明。本文在内容、写作方面的这些特点,教学中要讲清楚。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加强诵读练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念一遍。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评点,指出其朗读的优点以及存在的语音、停顿问题。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二、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三、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