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5-03-21 09:49:07
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体会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激发对神话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难点:发挥丰富的想象,复述故事。

教师教学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三、顺学而导,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浑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

(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

盘古的(),变成了()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

(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三、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生字、生词。

2、有感情朗读全文,谈感受。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可以感受神话故事想象的丰富、神奇;也可以感受盘古高大、雄伟的形象;还可以体会创造的过程;或者说说学习的收获……

二、复述故事。

1.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复述的顺序和内容给学生做一些提示,如提示学生先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进行复述;也可以边想象画面边复述;还可以按照上节课的板书进行复述;或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复述。

2.学生自由练习。

3.提名说,集体评议。

三、书写生字。

1.指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①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降”。

②指导写左右结构的字,如“液”“滋”等。

2.练习书写。

3.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4.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①积累文中喜欢的词句,并抄写下来。

②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段中描写事物特点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飘动的云”,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宇宙的美丽。

四、 ……此处隐藏23457个字……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主要写了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翻:左边窄长,首笔是短撇,“米”一横向上拉,“田”要小,“羽”稍窄长。

劈:上边要扁宽,尸字上边没有点,立字下横稍长,刀字要扁窄。

浊:左窄右宽,虫字扁框居中、中间一竖要长、下横起笔向上提、末端有一点。

竭:立字要扁窄,右上边日要小,勹稍宽、里边人字要小、外边是竖折。

奔:大字横稍短、撇和捺要舒展,中间十字要小,下边横位置靠上,竖撇和竖稍分开。

滋:兹字上边点和撇在横上、注意与艹不同,下边两个幺字稍小、要写紧凑。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盘古的献身精神。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重点)

3、让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难点)

(二)品读释疑

1、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创造宇宙的?

2、盘古创造宇宙前是什么样子的?

天地未分、混沌一片、盘古沉睡。

3、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把天地比作大鸡蛋,写出了天地的样子。“混沌”的意思是指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4、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它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微光”是微弱的光,说明“鸡蛋”裂开的缝并不大,为下一句“看见斧头”做了一个铺垫。

5、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盘古石如何把天地劈开。

6、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用了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轻”“重”,“缓缓上升”“慢慢下降”来描写天地的变化以及不同。运用这样意思相对的词语,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直观。“冉冉”“缓缓”写出了天上升、地下降的速度很慢。

7、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头顶天”“脚踏地”说明盘古的身体很大,突出了盘古这个巨人的高大形象。

8、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为什么把盘古比作巨人?

盘古用身体撑在天地时,最长长到了9万里长。他这一撑,就撑了一万八千年,这不仅需要超乎常人的力量,更需要顽强的意志。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巍峨的巨人比作柱子,说明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巨人。

9、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精疲力竭”指精神、力气消耗已尽。

把“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又不知过了多少年”说明天和地形成的过程非常漫长,写出了盘古不辞辛苦地开天地的无私与伟大。

10、讨论交流:盘古倒下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

他的躯干,变成了五方的名山;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观看图片)

11、想象说话:

“……”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

他的头发变成了粗壮的大树。

他的牙齿变成了雄伟的长城。

12、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双眼——太阳和月亮

汗水——雨露

汗毛——花草树木

血液——江河

四肢——四极

声音——雷声

气息——风、云

12、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课后第2题)

示例:盘古用斧头把“大鸡蛋”劈开,分成了天、地,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他头顶天,脚踏地,身体随着天升高、地加厚而不断长高,直到天、地成形后才累倒在地上,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讲了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表达了盘古开创世界的无私献身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3、写作方法:学写排比句

(1)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文章第5自然段用了8个小分句组成了一个排比句,这样写的作用是更能表现出盘古的奉献精神。

(2)举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文字用了排比句,更能表现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3)练一练:最喜欢公园里的花吗?认真观察后填写排比句。

花真美啊,美得;花真香啊,香得;花真多啊,多得。

4、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关盘古的资料。

5、主题延伸

读了本文,我们知道了神话故事的特点,中国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同学们课下可搜集神话故事,在班里召开一个神话故事会。

牛郎织女、精卫填海、后羿射日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嫦娥奔月》《狗吃太阳的传说故事》

(五)当堂检测

《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